【文化渭南】合阳南社秋千——飞荡的艺术

2018-06-08 18:10:11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这是宋代词人苏轼眼中的秋千,围墙挡得住人们的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快乐,挡不住人们对美的向往。可见,在宋代以前,荡秋千就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千百年之后,秋千这门古老的艺术,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反而在合阳县南社社区传承发展、大放异彩,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南社秋千谷,走进秋千的世界。

2018年5月14日,合阳县黑池镇南社社区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18年自然和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暨中国南社秋千文化艺术节开幕。这已经是南社村连续举办的第八届秋千艺术节,这一天,十里八乡的人们赶到南社村,品美食,荡秋千,其乐融融。

南社秋千早已闻名遐迩。据考证,南社秋千“开始于宋,完善于明,兴盛于清”,是集游戏与体育融合一体的民间技艺,享有“华夏一绝”的美誉。

南社秋千谷原名黑龙谷,宛如一条鳞次栉比的巨龙,呵护着在这里荡秋千、乐太平的八方游客。走进秋千谷,便走进了秋千的世界,充满科技感的夜光秋千、水幕秋千,传统而富有运动感的云儿秋、过梁秋,前后荡的、左右摇的、转着圈的,各式各样的秋千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三状元”,是南社秋千的代表作。三状元,顾名思义,是三个人一起荡秋千。同一个秋千上,有三副绳索,由三个人完成戏秋千。譬如说,一个人面北,那么,另外两个人面南。一南一北,交叉荡起秋千,既解决了力的惯性,避免同一方向的倾斜度,也减小惯性的危险性。

“云儿秋”,是南社秋千的瑰宝。云儿秋形态像现在倒立的旋转木马。它中间是一个轴心,顶端呈伞状。在伞端,有数个绳索,荡秋千的人们,一个接着一个,总共八个人。平均圆周,每人八分之一的距离,这就是相同力的方向线。正因为严格合理的平分了力的方向线,所以,云儿秋坚如磐石,固如金汤。

“过梁秋”,由山西绛州流传而来。过梁秋最大的特点是惊险刺激。荡过梁秋要求比较高,需要身强力壮,秋千技术娴熟的艺人,才能玩转过梁秋。它就像现如今的摩天轮,上坡脚蹬,下坡停,四个人为一小组。旋转起来的秋千,在空中来回翻滚,来自十里八乡的游客,无不为之震撼,唏嘘不已。

高高树立的天平秋,形状很像天平。天平秋千,寓意深刻。通过荡秋千,告诫村民遵守规矩,恪守诺言。除此之外,根据属相打造的属相秋、独手攀爬的辘轳秋、适合一家三口游玩的长短秋,等等各式传统秋千与各式现代秋千完美融合,古朴与现代并存,吸引着许多游客体验游玩。

南社秋千具有鲜明的传统农耕文化特征。一般取材于农具,木柱、木椽是农村打墙用的“夹杆”和“板”,秋千绳是勒麦车的勒绳或牛套绳,固定秋千用的大车轱辘、大车轴、碌碡、牛轭斗、辕环都是农村常见的农具或挽具,巧妙利用、变废为宝,成了南社秋千一大特色。

“华夏秋千数关中,关中秋千数南社”,被誉为“华夏一绝”的南社秋千是一种游戏与体育溶合一体的民间技艺,其绑扎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些秋千都是由当地的老艺人采用流传下来的木头嫁接术、铁匠包扎技术最终制作完成。

在今年的秋千节上,最抢人眼球的莫过于刚刚建成的重20多吨、高达40多米的全木质的扛旗秋千,它将“华夏一绝”的南社秋千升级为世界之最,目前已通过扛旗世界纪录认证。游客可以一个或两个人同时玩,体验惊险与刺激。

20多吨,40米高,这个有着世界之最美誉的扛旗秋千又是怎样建起来的,邹主任说这可是费了不少心血。

南社社区历史悠久,文脉厚重,是国际秋千文化交流中心,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秋千传承发展代表村,省级“非遗”全国原始秋千之源所在地,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国家级“绿色村庄”。自2011年以来,已举办了七届秋千文化节,接待中外游客百万人次。2018年,南社社区全力打造本土化,原生态的秋千谷全景区,投资数百万元,对全景区进行改造提升,建造了玉龙湫人工湖、丰祈秋千扛旗秋千等特色项目,对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助推合阳乡村旅游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南社秋千文化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在此生息的子民,秋千文化被南社人以多种形式传承弘扬发展,使这里弥漫着浓浓的民间艺术之乡的韵味,让人民群众体验秋千魅力,传承民俗文化,南社秋千已成为一张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的名片。

南社的秋千源远流长千奇百态,既有古老的历史传承,又有不断的推陈出新。南社秋千作为民间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南社人的传承和保护下,荡秋千这一民俗的活化石,必将将绽放出最炫美的色彩,迎接远道而来的每位游客。想要了解更多更深更详细的秋千文化,不妨去南社转一转,了解秋千传统文化,体味秋千飞荡的快乐。

编辑:甄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