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我们身边的艺术馆——渭南市非遗传习馆(下)

发布时间:2017-09-21 09:57:30

“走进非遗传习馆,感受非遗魅力”,在上期节目中,我们带大家了解了渭南市非遗传习馆的民间文学展区、传统戏剧展区以及四合院,对展区内非遗文化以及历史背景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那么,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将带你走进其他展区,品味非遗所带给我们震撼与骄傲。

渭南不仅有“戏曲之乡”的美誉,更有“鼓舞之乡”的荣耀,一直以来,渭南鼓舞类项目众多,在全国有着很大的影响。《易.系辞》中有“鼓之舞之以尽神”之说,可见鼓舞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艺术形式。渭南地处关中平原,不仅农业发达、而且地理位置优越,千百年来都是兵家“常争之地”,这或许就是渭南鼓舞文化繁盛的原因。

在传统音乐舞蹈展区里,陈列着十余个有名的鼓种,而每一个鼓种的背后都用各自的特色和魅力。

韩城行鼓、阵鼓,富平老庙老鼓都具备着浓厚的军事色彩,其中被称为“中华第一鼓”的国家级项目“韩城行鼓”就是由元朝骑兵军阵鼓乐演变而来,而省级非遗项目富平老庙老鼓则相传是秦朝大将王翦的军鼓队,直到清代以后才逐渐发展演变成今天这种鼓舞。

相比军鼓而言,合阳东雷上锣鼓、大荔花苫鼓、五圆鼓等都有明显的祭祀、庆典色彩,而最有表演力和原始美感的便是东雷上锣鼓。

相比于上锣鼓让人血脉喷张的鼓舞表演,省级项目大荔花苫鼓则显得婀娜俊秀多了,这也是一种少见的以女子为表演主体的鼓舞项目。

在传统美术展区,这里集中展示了刺绣、面花、皮影、剪纸、石雕等特色项目,渭南的刺绣分布广泛,其中澄城刺绣因为富有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和黄河文化粗犷的艺术特征,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老虎、虎虎生威、双头虎枕祛灾吉祥、刺绣鞋垫工艺讲究经久耐用,凭借着原始古朴而丰富的想象力,劳动妇女把对亲人祝福、期望、及对一切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一针一线地纳入在生活的物件之中。

华县皮影戏是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也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

在展区里,还展示了省级非遗项目合阳纸塑窗花、合阳雷氏木雕艺术,以及国家级非遗项目富平石刻,巧妙的构思造型、精美的制作技艺,让人叹为观止。

面花在渭北地区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妇女们用自己的精巧的技艺,揉捏出拙朴生动、意态纷呈的动植物、人物、建筑物的形象。尤其是娃娃馍、老虎馍、十二生肖夸张的造型让很多职业的艺术家都为之汗颜。

大荔的《药王庙》面花,戏楼、石狮、牌楼栩栩如生,可谓面花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除此之外合阳面花则以色彩鲜艳、造型精美而著称。

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区展出的是省级非遗项目潼关古战船,一艘是将船,另一艘则是卒船。古战船旁边是,另外这个区域还有省级非遗项目富平吴东无底鸳鸯秋千上刀山、扶老杆等项目的展示。

在传统技艺与民俗展区里,通过微缩景观展示了渭南民间社火的热闹场景,在这组微缩景观里我们可以看到八仙板、血故事、踩高跷、背芯子等很多社火表演形式,让游客们对渭南民俗有了较为全面而直观的了解。国家级非遗项目澄城尧头窑烧制技艺,不仅是陶瓷技艺的传承,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东府风情泥塑则通过农村集市、庙会场景不仅栩栩如生的展示了渭北的人情风貌,也唤起了观者的浓浓乡愁。

据了解,非遗传习馆六个展区里,共展出展品万余件,有15项国家级、102项省级、25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而场馆更是大量非运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展现渭南的历史风貌、淳朴民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成果,这也是集展示、传承于一体西北地区首家数字化非遗展馆。自2016年6月开馆并免费开放以来,渭南市非遗传习馆以接待国内外各类团体200余个,累计参观数万余人次。

非遗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是老祖先劳动智慧的结晶,将这份文化遗产完好无损的保护并传承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责无旁贷,如何将老祖先留下来的好东西传承下去呢,有空你不防去渭南非遗传习馆听一听看一看,听懂了看懂了,也就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和传承。


编辑:陈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