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渭区育红小学赵凤婷:线上作文教学与我们的作文班报

2020-03-25 22:27:16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

自从线上教学开展以来,同所有学科一样,我们也被逼改变了作文教学方式。而我们的作文班报竟然因为这种改变从原来的两月报升级为周报!并与线上作文教学一起,逐渐形成系列化程序。几周以来,孩子们的习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线上信息技术促进班报迅速升级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习作兴趣,提升习作水平,我在一年前就开始办我们的《语桐》作文班报。办一份作文报,一般需要征稿、选稿、编辑、校对、刊印等几个步骤。而这几个步骤里,因为研究了编辑技术,又得到了刊印支持,选稿也不是什么问题,所以最终征稿和校对成了我最难的两步。

在班里征个稿难吗?难!我们要征的是电子稿。一说征集电子稿,家长和孩子们的各种难题都出来了。这也是我们好多老师想办作文报碰到的首要难题。巧妇难为无米之舂啊。校对难吗?难!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所输的电子稿,错别字、不规范的标点等小问题是改不胜改。

柳暗花明。在全民宅家的线上教学时期,我们的班报迎来了新的生机。

(一)征稿极速。线上教学,极大地促进了家长孩子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发文字会了,截图会了,编辑图片,编辑word好像也能弄了!与此同时,我改进了我们的投稿方式——不发邮箱,直接发班级微信群,最好发word文档。word文档还不会用?直接发整篇文字,设置好段落格式即可。这下,只要会用手机微信的都会发。而且我鼓励让孩子们自己用语音输入法输稿并校对,家长就更乐意了!现在,早上一发征稿通知,下午就有稿件发来了!征稿顺利了,我们的报纸出刊也就快了起来。

(二)校对“甩锅”!被校稿深深伤害的人,碰到校稿就头疼。终于,在得到管建刚老师的指点后,我也不再校对!所有的稿件一经选用,原封不动的刊载,错误之处也一并刊载。由谁校对呢?——学生读者。报纸出来后,全班同学进行阅读学习。一是找出好词句摘抄品读;一是找到错别字和不规范的标点等进行修改。登报的同学每人有一定的奖励积分。而登上之后,对于有误之处,每有找见,加减分相待。即读者同学加分,作者同学减分。这样实施后,发稿的作者同学都小心翼翼,读作文的读者同学都火眼金睛。校对“甩锅”了!而这又怎么不是孩子们互相学习的好机会呢?编报纸的我呢?悠哉悠哉地当了个复制编辑者。

(三)“套路”稳定。我们在每周四的作文课写作文并修改,周末发送优秀电子稿。我利用周一到周三三天的时间,比较轻松地完成选稿和已被固化好的报纸模板编辑。于是在每周三,新的一期作文报就准时出刊。编辑有了“套路”,出报速度稳定。我们的两月报便正式升级成了周报。

二、线上作文评价方式促使习作快速升温

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大致分为口头批阅和书面批阅两种。正式作文多是书面批阅。不过,老师们辛辛苦苦写的书面批语对学生的作文提升并没有多大帮助,更有是老师的批语已写到山穷水尽,往往批阅一次正式作文需要好几天甚至更多时间,劳累而低效。口头批阅也叫面批面改,大抵不能全面开花。

线上教学以来,我常常用半天的时间批完全班六十多个孩子的作文,而且其中还有的孩子是两遍甚至多遍的批阅,效果还挺好。

(一)信息技术助力评价。使用微信群等线上平台很常见的语音或文字的方式进行电子批阅。不得不承认,我给一个孩子发1分钟的语音批阅,或将语音转换为文字,大概可以达到一二百字的指导点评,有时会更长。而1分钟如果手写批语,大概才写了几个字......

(二)评语指导自然实用。以往的书面批阅大抵已写得老师挖空心思,几乎黔驴技穷。学生阅读评语呢,也是读完了事,有时不过当做欣赏老师的文笔罢了,很少根据批语再次修改。作用有限。而现在我的线上批阅,批语有一定的口语化倾向,指导性更强。因为多用口语,评价思维也快,学生听完也是立等可改。例如:给一个孩子做看图作文“乒乓球大赛”的评价指导,说:

“你很会写景,把景都加在了文中合适的地方。像‘大树沙沙地响像是为他们加油’,这句话写在第四段比赛正激烈的时候非常合适。既把图中的树写了出来,又渲染了激烈的比赛过程。不过你同时紧接着所写的花和草也要这样呈现,写景是要有目的的。比如可以写花也在‘喝彩’,草也在‘呐喊’之类,而不是花在翩翩起舞这样。自己再想想。还有,注意第二段中开头说的‘这时候’不够明确。通过第一段的记叙,读者并不知道你的‘这时候’是那个时候?可以写成‘比赛还没有开始’这样来交待,注意改一改。”

学生听到这样的评价,自然心如明镜,立即改来。我如果写书面评语写成这样,自己首先吃不消。

又如,指导给抗疫英雄的一封信时指导点评:

“写信有格式。我们首次写信,你就把格式完全掌握了,真棒!不过要注意:写信,就是给对方说话,即然是给对方说话,那就是‘你’或‘你们’怎么怎么样,用第二人称写。不能再是‘他’或‘他们’怎么怎么样。另外,医护人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不能说‘您好’,而是‘你们好’......”

我们的批语更像是一种师生之间关于习作的对话,而发送音也是方便快捷。我直接点明孩子哪里写得好,更多指出哪里需要再修改。同时,我利用编图功能对孩子拍来的习作中的好词句进行勾画,错别字圈出指明。孩子们看着老师勾得满满当当的红色波浪线,大多很喜欢,也努力地往更好的写,期盼老师的评阅指导,积极进行再次修改。

(三)选稿刊登讲究策略。把优秀习作进行登报,也算我们的一种高级肯定式评价。随着孩子们习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三年级的我们,从最初一期报纸可刊载12篇5000多字的情况变成了只能刊载10篇的情况。而选择谁的作文登报,我也是讲策略的。

赋分筛好稿。线上评语分为指导和评价两部分。指导完后,对于没有什么问题的作文进行得分,我会从文章的内容和字迹书写两方面得分。再由小组长统计本组情况,保证一个也不掉队。然后让得分在85或90分以上以及愿意再修改的孩子利用周末投稿,我再优中选优进行登报展示。有的孩子对自己得分不是很满意,会自主进行不断修改,直到他觉得得了一个比较满意的分数为止。这样筛选后征来的电子稿,质量都比较好。

再选讲技巧。因为每期十人,而最终发来优秀稿件大多会在二十来篇。全班六十多人,我努力让每一个人在一轮之内得到一次上报展示的机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线上评价得分,有时会有目的的倾斜。对于需要帮助上报的孩子,会更细心更全面地指导他进行修改,先让他的分数能达到发来电子稿的要求,并配得上登报的质量。再次选稿,有的孩子尽管作文一直都写得很好,但不会安排他每期都上报。而多次修改变得优秀又从未上过报的,便优先考虑。同时向大家说明,凡是发来的都是优秀的,但版面有限......目前四期,除一两个同学重复刊登过外,其余都不曾重复,以期给更多孩子有更多的机会。

在这样的评价方式和策略下,孩子们的写作热情不断升温,不管是书写方面还是内容质量上,都在不断提高。

三、线上作文读者群体助力“作者”逐渐升格

当下孩子们作文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读者。孩子的作文大多就是写给老师看,接受老师评判的。在面授教学期间,孩子们的作文都在自己的作文本上,互相之间的交流以及更广范围的交流也是很有限,一篇好作文也传不了多远。这种情况,孩子们的习作,实际上与生活、与社会有一定脱节。语文课标指出“习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没有多少读者的作文就谈不上“交流”了,也算不得“活”的作文了。

线上作文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点,我们可以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将孩子的习作让更多人看到。

一是线上传阅转发。线上教学为信息、文字、图片等的传阅提供方便,孩子优秀的习作我会通过转发图片,文字,发朋友圈等方式激励他们。而我们的电子版《语桐》作文报也是成本低、效率高。我们将编成的电子版发送相关师生群,让更多人进行翻阅。

二是作为例文进行线上学习。有时作文课,我会选择其中一两篇作为例子让孩子们共同学习。被选中的孩子,大家这个表扬,那个赞许,兴奋不已。其他孩子因为学习自己伙伴的文章倍感亲切,而更加努力。

三是利用各种公众平台等进行推送。在孩子们写了“抗疫书信”这一期作文后,我便每期都将优秀作文在自己的个人公众号上进行推送。三期以来,孩子们作文的阅读量竟然累计达到了近两千次,而且还在不断增多。尤其是阅读后有时也有留言回复,又无疑成为孩子们继续努力创作的动力。孩子们感受登报、作例文、平台推的小小成就,促使他们升格为有模有样的小小“作者”。

四、线上作文优质微课推动“作前指导”不断升阶。与所有线上教学面临的问题一样,我们讲课过程的“师生互动”多由人机互动所代替,这种互动好的一面有于自学能力的提高。录制或选择优质微课资源几乎是很多教师进行线上教学的共同选择。具体到作文教学上,利用微课优质资源,正有利于作前指导教学的优化升阶。

如教学三年级第一单元作文《我的植物朋友》的教学,我以“你有没有朋友?想不想介绍个特殊朋友给大家?”这样的兴趣导入后,再选择全国名师何捷老师的同步单元十分钟左右的微课让孩子们学习。学完后,再和孩子们一起梳理怎样写“我的植物朋友”。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思路更明晰。然后他们动笔来写,便较为顺利。这样的作前指导,在线上教学环境下,用时不长,效果良好。

作前线上微课指导,作后线上评价修改,选稿编辑、出刊推送、传阅转发等便构成了我们的线上作文的系列化程序,保证了我们《语桐》作文周报较高质量的按时刊出,更是极大程度提高了孩子们的习作水平。

随着抗“疫”胜利拐点的出现,美好的明天已经慢慢到来。学校复课也开始逐渐部署。在复课之后,我们的线上作文教学、班级作文报的诸多好做法和经验也将继续发扬并完善。

作者:赵凤婷,一级教师,渭南市临渭区育红小学副校长,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信息资源应用名师、渭南市教学新秀。编导的微电影《眼》荣获国家青少年公益优秀影片奖,影响广泛。著有多篇文章在《教师报》《少年智力报·教师版》《渭南教育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

编辑:朱妮娜

初审:贾伟宏

终审:贺维娜

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