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里的年味—— 合阳花馍

2020-06-18 10:33:30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

过年时,咱老百姓的饭桌上少不了鸡鸭鱼肉,但对于北方人来说,没有面食是说不过去的。花馍形状各异,色彩繁多,不管是用来祭祖先、祈平安,还是求吉祥、做赠品,都能配合春节的主题,添上不少年味。在合阳县,发面、蒸馍有着更加神圣的意义。在合阳县坊镇坤龙村有位曹芳侠大姐,她制作的面花,过年馒头可谓是家喻户晓。这不我们记者这天还不亮就驱车出发了,感受农家的朴实年味。

这一大早曹芳侠家里就是一番热闹的景象,这一早她忙着给面花进行最后的定型,因为春节期间需要赶制完成的面花订单有很多。曹阿姨今年57岁做面花有30余年,灵巧细腻是她做花馍的风格特点,具有民俗特色。而且花馍作品多次获过大奖,是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面花在合阳又叫“花馍”、“花馒头”,它既有可看的观赏性,又有可吃的实用性,久负盛名,因之合阳被誉为“面花之乡”。 合阳面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已造型生动夸张、色彩鲜艳夺目、民俗气息浓郁、制作精巧细腻的风格特点。

不同样式的花馍有不同的讲究,像这样的老虎就是舅舅给外甥结婚用的,这也是历来合阳人在    特有的讲究。过年时人团圆,天天都是好日子,结婚的人特别多,一天要出好几对‘龙凤呈祥’面花。能给年轻人的婚礼添些喜气,曹阿姨心里也特别高兴。”

不同的花馍则有着不同的寓意,这是合阳人历来的讲究,都是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望。而今天曹大姐要做的则是过年馍,曹阿姨早早的发上面,清洗好笼屉,准备蒸上花馍来为新年增添一份祝福!这一早就喊来了村里的乡里相邻,做好准备,系上围裙一起过来搭把手。

勤劳智慧的民间妇女在进行艺术创造时随心所欲,没有什么条条框框,让丰富的想象力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她们用剪子、镊子、小木梳以及钢笔帽、顶针、废钢锯条等简单的工具制作出的花馍着实让人惊喜。

这样的讲究非常有趣,不同的过年馍要放在不同的位置。曹阿姨说大年初一天不亮,当地群众就会在院子中摆一张小方桌,献上5个“桃桃馍”,敬畏自然、感恩先辈。水缸边要摆放“鱼馍”,寓意一年四季水长流;麦囤边要摆放“鳖馍”“猫馍”,代表粮食丰收、不被糟蹋。面缸上要摆放一对老年男女造型的“娃娃馍”,表示会在老人的监管下节约粮食。下水道口也会摆放“蛤蟆馍”,寓意下水道畅通,过年“不添堵”。

什么节送什么馍,什么馍插什么花,几乎件件都有讲究。都有千百年的节俗传承,表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些内涵。而曹阿姨早些年嫁到坤龙村就是看着婆婆蒸花馍受到影响,后来一到过年就走街串巷的给邻里帮忙蒸花馍,那会也没料到花馍竟成了她生活中不可割舍的情结。

通过揉、捏、搓、剪、等动作,赋予一个个面团以新的生命,也借助面花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而对于曹阿姨来说这更是一份责任。

和曹阿姨闲聊中,一锅的花馍算是完了,这接下来可不是直接放进锅里蒸,而是要先“保温”。

花馍上锅了,曹阿姨和女儿赶着间隙又得赶制面花,给面花上色。这些乡里相邻也就帮不上忙了,得她们亲自来完成。

涂涂抹抹,面花上的雕刻和点染,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加快着他们梦想变为现实的节奏。曹阿姨的女儿贾蕊艳也是早些年受到曹阿姨的影响,常回娘家给母亲搭把手学做面花,曹阿姨有意让女儿学习继承她面花的手艺。贾蕊艳从开始给母亲帮忙到现在也有了自己独立的花馍店。

蒸馍需要旺火,所以农村家庭一般会另起炉灶,烧起柴火。家里的每个人都为春节出把力,这年也就过得有滋有味了。一个小时后,花馍出锅了,这一笼花馍就可以写尽合阳人的生活百态。几个花馍,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传递了亲情,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传递着醇朴善良的古风,对于曹大姐一家过年无非就是这个样子,围坐在一起吃花馍叙家常。

过年期间,花馍给饭桌平添了一份踏实感。年味里,朴素的祝福和美好的愿景都凝聚到了舌尖上,充实了人的味蕾,鼓舞着人的心灵。

一种食物传递出了一方水土上一方人的生活习俗,最终在舌尖上得以统一。勤劳智慧的合阳人,在花馍上创造出一个区域里审美上的共同语言,用最朴素、最真挚的花馍传递出最永恒的情感。舌尖上的年味,惊艳着每个人的齿间。能把舌尖上的幸福和心理上的满足合二为一,我想也只有合阳的花馍了。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

编辑:甄磊

审核:赵琳

终审:梁博

编辑:甄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