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后,这个澄城绣娘的人生全面“开挂”

发布时间:2018-09-11 09:09:25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澄城绣娘武麦花用笔随手一勾勒,就在废旧纸张上绘制出了精细的设计手稿,无法想象“天赋”会在这个一辈子生长在渭北县城的女性50多岁的时候爆发,并重新激活她的人生。

有记者形容武麦花50岁后的人生像“三级跳”,在短短三年时间里,这名来自澄城县的普通绣娘到清华大学接受了专业的非遗项目培训,她的美术设计天赋令清华大学老师惊叹,她研发的“虎头眼罩”文创项目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以及陕西省文化厅的大力扶持……她让澄城刺绣这门独具关中民俗特色的传统非遗技艺,化身为时尚又实用的文创产品。亲眼看过武麦花的手绘设计图和纯手工刺绣作品的人无不打心眼里服气:她这几年“跳跃”式的际遇与其说是幸运,不如说是命运对她这份天赋迟到的补偿。

一切开始于2015年。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文化部启动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由于要培训45天,这对许多以家庭妇女为主业的绣娘来说时间太长,“澄城会刺绣的人很多,我不是绣工最好的人,当时多亏了儿子支持我。”于是,做过裁缝、卖过布,赶集练摊卖过衣服的澄城普通绣娘武麦花,便作为陕西第一批学员赴北京进行培训学习。

这次在清华大学的培训学习为武麦花打开了一扇大门。初中毕业的武麦花50岁以前从来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提起笔就能绘画,“以前从来没有学过画画,清华大学的老师在课堂上让大家试着绘画,我提笔就画出来了,我也很惊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老师连问她是不是学过绘画。

由此,在课堂画、在宾馆照着看到的照片画,捡到别人不要的广告纸也拿来临摹。武麦花像一块新打开的海绵,忘我地沉浸、吸收着绘画和美学知识,并重新认识了自己。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武麦花在国博参观了一个非洲木雕展,这个来自异域的木雕展的元素给了她很多灵感。回去后,她便将令她印象深刻的猴子元素运用到了自己设计上。培训结束3个月后交毕业汇报作品时,武麦花的刺绣作品中大胆融入了剪纸、面塑和非洲木雕等元素,得到了授课老师——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设计者之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吴冠英的称赞。她独特的想像力、惊人的天赋和脚踏实地的勤奋,让她在众多学员中脱颖而出。自此,这个生长于渭北农村的普通绣娘,便开启了人生下半场的幸运“跳级”。

2016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带着几家文创公司工作人员,专门赴渭南澄城武麦花家上门对接,帮助她研发新产品,并鼓励她进行产品创新升级,走向市场。

在2017年和2018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高级研修班上,项部长多次以武麦花的澄城刺绣“虎头眼罩”项目为例,向全国各地的非遗保护工作者和从事非遗传播的媒体从业人员讲述,武麦花如何把关中特色虎头鞋上的虎眼刺绣做到眼罩上,让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

在武麦花的家中,一间小卧室经过改造便是她的工作室,见证了这几年她所有的创意、努力和心血。工作室的“炕”上和墙上摆满了她亲手设计制作的澄城刺绣周边,除了几乎所有关中孩子小时候都穿过的虎头鞋、猪头鞋,虎头枕、肚兜等传统服饰和挂件外,还有以“虎头眼罩”为代表作的许多创新产品。

“有了虎头眼罩,我就想有的人在外出乘坐火车飞机时,除了眼罩外也需要颈椎枕增加舒适度,于是就做了眼罩和颈椎枕结合的产品。”武麦花将传统澄城刺绣技艺巧妙的融入到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来看了后都很喜欢,要买这个买那个,但是目前除了虎头眼罩外,很多产品都还只是独一件的试验样品。”

通过武麦花和各方的努力,很多人在苏绣、粤绣、蜀绣、湘绣这传统中国“四大名绣”外,看到了在陕西渭北还有这么别具特色的澄城刺绣,并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是我最值得骄傲的事,”武麦花说。

在武麦花看来,澄城刺绣最特色的便是它来源于生活、从劳动中发现,最终回到生活中去。龙凤呈祥、吉庆有鱼、石榴百子等图案是澄城刺绣常见的元素,是当地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寄托。绣娘们将各部分图案用绸缎、布料等剪裁出来后,再层层叠叠缝制在一起,成品便更有立体感。澄城刺绣色彩鲜艳强烈,极具关中民俗特色。

在武麦花从小接收的观念里,刺绣对于澄城的妇女来说几乎是“一生的事业”。在当地民间传统习俗中,女孩们从小就在家中女性长辈的耳濡目染下学习刺绣,是她们的基本生活技能。

口水帘、背心、鞋垫、坎肩等等人们日常生活用品服饰,都靠家中的女性绣制完成。等到成年,女孩们都会骄傲的穿上自己绣的“云肩”和衣服出嫁。待到嫁作人妇后,自家男人和娃娃身上穿的衣服、鞋,也都是她们一针一线做出来的。因此不光是自己,她希望身边更多绣娘能够参与到传承和发展澄城刺绣的事业中来。

在武麦花的影响和号召下,当地现已形成了二十余人的澄城绣娘团,她们不时聚在一起探讨刺绣技艺。通常在订单到后,武麦花会将自己设计的产品和图案教授于绣娘,绣娘们各自将绣片和物料带回家完成。对于很多家庭妇女来说,这样既能将空闲时间充分利用了起来,也不耽搁照顾家庭,还能额外赚到些外快贴补家用,一举多得。

用独特的针法在眼罩内侧为眼罩增添按摩功能、把敦煌壁画的云纹元素应用在刺绣中、在12生肖年做不同的动物主题的产品……武麦花的思维活跃,让其他绣娘十分敬佩。

走到今天,武麦花欣慰地说,她这几年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儿子范星星的全力支持。范星星在当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意,在他看来,母亲武麦花目前的瓶颈是手工刺绣产品的销售渠道亟待打开。于是他帮母亲在网上开了网店,试图在网络上销售刺绣产品。

纯手工刺绣产品销售最大的矛盾是,手工就意味着时间和人工成本高。人们奔着精致的手工绣品来,却希望以最低的价格购得。“经常有人打电话来问我,武老师,你这个眼罩一个能不能控制在50块以内?如果不行,我们就要考虑其它产品了。”这可急坏了武麦花,普通绣娘裁剪、绣制一个最简易的眼罩通常都需要整整一天时间,但通常为了接到订单、生存下去,武麦花不得不和绣娘们尽力去完成。

千针万线,一丝不苟。古往今来,一代代的澄城绣娘们用手中的针线织就了澄城人勤劳、淳朴、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武麦花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将刺绣产品进一步升级,让澄城刺绣不仅获得口碑,也能得到市场的尊重和认可。也希望在未来,能有一处宽敞的地方培训出更多绣娘,将自己的创意以及绣娘们的巧手和更多的平台和资源对接,让更多人参与到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中。




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