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县刘集镇让贫困群众笑得更灿烂

发布时间:2018-02-24 07:42:25

记者王能力通讯员王腊梅 
  “以前,家里的日子穷得叮当响。如今,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帮扶羊让我的腰包鼓了起来。我们两口子好好挣钱,好给儿子寻个媳妇哩……”面对着日益红火的好日子,富平县刘集镇黄塬村贫困群众黄新强的脸上绽放幸福的笑容。 
  “前几年,新强脸上几乎看不到笑的模样儿,现在整天都是乐呵呵的。”该村党支部书记黄忠元说,黄新强一家人由“苦”变“甜”的日子,由“难得一笑”到“笑得灿烂”的背后,正是刘集镇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生动缩影。 
  党建引领精准发力挖“穷根”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这句话在刘集镇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地处平原地区的刘集镇,位于富平县城正东16公里处,辖23个行政村,144个村民小组。在这片地形呈南北高中间低、卤泊滩东西横贯境内的土地上,4.5万勤劳而朴实的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种植小麦、玉米传统农作物为主,酥梨种植誉满三秦,奶山羊养殖远近闻名。脱贫攻坚战役的冲锋号在这片83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吹响后,尚有421户的1075名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之下。 
  “一个党组织就是一面旗。脱贫攻坚推进到哪里,党建引领作用就要发挥到哪里,让‘火车头’引领贫困户走上脱贫‘快车道’。”刘集镇党委书记王养龙心里深深明白,农村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阵地,而党组织则是带领群众打赢这场硬仗的核心。于是,他们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契机,在吹响脱贫攻坚战进军号之时,基层党组织“堡垒工程”建设的战鼓也同时擂响。

该镇按照“一村一班子、一村一方案,一户一举措”的精准脱贫帮扶措施,启动“1+1+1”党建引领促责任工作模式,镇机关党员干部与各村党支部进行“无缝对接”,将基层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实施“深度融合”。与此同时,采取“以下考上”层层挂钩方式,实行脱贫实绩与党员、干部考核挂钩。建立脱贫攻坚四个清单,实行对账销号,建立“月扶贫工作日”制度,层层压实攻坚责任,形成“全镇一个指挥部、一村一支攻坚队、一户一名责任人”的工作体系。 
  让每一个有能力的党员干部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先锋战士”。该镇采取“双培双带”工程,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划分“党员责任区”,明确产业发展任务、创业带富等目标责任,带动贫困户致富。 
  “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顾家两不误。”面对如今的生活新方式,十字村贫困户张六五心花怒放。张六五家有3口人,因要赡养年迈的老母亲和供孩子上学,不敢外出打工,以前只能在家靠种地维持生活。“自从俱书记在村里办了养殖场后,我就在养殖场里打工,一天能挣七八十(元)哩!”张六五感激地说。 
  张六五口中所说的“俱书记”,是十字村党支部书记俱智荣。在商海中身经百战的他,面对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的现状,独辟蹊径,采取“众筹”模式,“众筹”资金11.4万元,建起了刘集镇十字村扶贫养殖场。通过订单认购养殖,利润再分配的模式,走出了别具一格的“众筹特色脱贫路”,让9名像张六五一样没有致富门路的贫困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据副镇长孙凯介绍,他们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带动的“双培双带”工程,让全镇400余户的贫困群众走向了稳定增收的脱贫路,实现了党建+助力脱贫的全覆盖。 
  产业为基链条效应拓“富路” 
  “中国奶山羊看陕西,陕西奶山羊看富平,富平奶山羊看刘集。”在这句养殖业界流传甚广的话语中,可见“刘集奶山羊”的分量。 
  无独有偶,不仅“刘集奶山羊”誉满九州,“刘集酥梨”亦是站在窗口吹喇叭——名声在外。因其长得好、个头大、脸皮薄、肤色亮、香脆甜,曾连续3年摘取陕西省酥梨综合评定的“状元”桂冠。 
  如何让优势产业释放出巨大潜能,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的“主阵地”?刘集镇通过准确把脉镇情,围绕“种”字做文章,立足“养”字求发展,量身打造脱贫产业,从而逐步形成了“输造结合、统分结合、点面结合”的产业帮扶新机制,使产业发展真正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在位于该镇吕当村的海燕奶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示范小区,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羊舍里,一只只奶山羊悠闲地吃个草料,七八个养殖工人里里外外忙个不停。 
  占地120余亩的海燕奶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刘集镇目前10余个养殖示范小区的其中一个。那么,这些养殖示范小区与全镇的精准扶贫有什么关系呢?“为贫困群众脱贫起到了三个关键性作用!”该合作社理事长蒲海燕介绍说,流转土地建养殖小区,让贫困群众拿“租金”,这是其一;其二对奶山羊进行托管,让贫困群众当起“甩手掌柜”,只等年底“分红”;其三是让有意愿的贫困群众到养殖小区打工,每月领“酬金”。可谓是一举三得,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上了“三重保险”。 
  蒲海燕说,如今养殖小区奶山羊存栏1200余只,其中托管贫困群众奶山羊39户78只,每人每年可获得分红1200元;与此同时,还为二、三档的近690名贫穷群众启动了政府买单的“贫困户零元入股分红”脱贫模式。镇政府借助上级扶贫政策,为每名贫困户入股1000元,贫困户家庭成员每人年底可分红获利80元。 
  这仅仅是刘集镇养殖业中的一个典型事例。据了解,截至目前该镇已建成奶山羊专业村10个,奶山羊标准化小区9个,奶山羊专业合作社6个,奶山羊存栏达到4万余只;建成养牛专业村2个,奶牛存栏390只;建成养鸡专业村2个,鸡存栏5.2万只,养猪专业村1个,存栏5000多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和动力。 
  养殖业蓬勃发展,种植业齐头并进。该镇以实施优果工程为突破口,计划在南北高地建成柿子、冬枣、花椒、杂果1万余亩,在富农路沿线建成了万亩酥梨基地;同时,街北、十字2个贫困村以开展村集体经济试点为契机,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以种植香酥梨、油菜等为主导的杂果林面积达到1100余亩,养殖+种植“两条腿”走路的脱贫模式业已形成。 
  扶贫扶志用心用情鼓“心劲” 
  “扶贫要扶志,脱贫先脱懒,不拔掉精神上的穷根,就拔不掉经济上的穷根。”刘集镇镇长黄海峰的一番话,不仅说出了他对扶贫工作的深刻认知,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广大扶贫工作者的心声。 
  “若贫困群众对未来没期望、对致富没信心、对脱贫没行动,那投入再大的人力物力也都会‘打水漂’,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在全镇脱贫攻坚会议上,黄海峰语重心长地对与会人员说。他要求,全镇上下以“党带群、强带弱、富带穷”的形式实现包户全覆盖帮扶。党员干部利用入户走访时间,对贫困人口进行心理疏导,宣传上级脱贫攻坚的有关政策,打消思想上的顾虑,坚定脱贫摘帽的信心和决心。 
  时至今日,十字村贫困群众俱兴凯也难以忘记副镇长杨耀斌来到他家和他“拉家常”的那一幕。 
  那一天,烈日炎炎,高温酷暑,俱兴凯正在家中收拾院子,猛一抬头,看见杨镇长和村支部书记俱智荣来到院子里。杨镇长一进门,就拿起铁锹,帮他清理垃圾。“杨镇长,这哪能让你干呀,我自己来,我自己来。”俱兴凯慌了神,杨镇长笑着说道:“老俱,你咋又客气起来了?咱不是说好了不见外的么!”劳动中,杨镇长和俱兴凯边干边聊天,你一句我一句,从上级扶贫政策聊到家长里短,从清扫门口到收拾庭院,从厨房桌面到窗户上厚厚的油污,都不留死角地全部清扫了一遍。 
  清扫结束后,俱兴凯看着焕然一新的庭院连声道谢:“家里干净了,俺心里也亮堂了,今后俺得好好干,争取早日脱贫。”在一旁的俱书记欣慰地说:“人穷穷一时,志短短一生,人都说人穷志不穷,咱有困难都是暂时的,贫穷不可怕,怕的就是咱们志气先没了!”这是刘集镇精准帮扶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施家村王北组贫困群众王高红,多年前因车祸致残。面对突如其来的横祸,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面对行走不便的自己,一度心灰意冷。在家人和亲朋好友的鼓励下,他只好养了几只奶山羊维持生计。脱贫攻坚战的打响,帮扶干部的资助,三番五次的鼓劲,让他心中点燃了向往美好生活的火焰。如今,他养殖的奶山羊已经达到18只,年收入近万元。 
  “要不是党的政策好,政府的救助帮衬,帮扶干部的鼓劲打气,还真不知道我们一家人的日子是个啥样子呢?”在乍暖还寒的田野里,记者见到了骑着三轮车放羊的王高红。“党员干部这么热心用心,我一定努力把羊养好,让一家人过上幸福的好日子!”王高红对摘掉穷帽子信心十足。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刘集镇党委、政府通过树立脱贫之星、致富能手等多种形式,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从骨子里挖掉“病根”,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营造出了“勤劳致富光荣、自主脱贫可贵”的风尚。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127户389名群众摘掉了“穷帽子”。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上,刘集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正以时不我待、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书写着一部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画卷。

编辑:张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