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村富民兴产业 ——我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18-08-14 07:41:37

农业强不强、农民富不富、农村美不美,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绘就了一幅新的发展蓝图,为新时代“三农”发展指明了具体路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潮中,作为一个农业大市,渭南如何完成这一时代课题?

对全市农村工作,市委书记李明远明确指出:要提高政治站位,始终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自觉担当起打好脱贫攻坚战这一底线任务,统筹推进农村各项工作;要扭住产业兴旺这个重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规模化提升、品牌化引领、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带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抓好生态宜居这个关键,完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全域建设美丽乡村,继续走在全省前列……这无疑为我市的乡村振兴划定了路线图和奋斗目标。按照这个路径,我市的乡村振兴春潮涌动。

产业帮扶带富一方百姓

产业强则百姓富。

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借着精准扶贫的东风,我市抓住“产业覆盖、精准帮扶、联结机制”三个关键,坚持系统化思维、全产业开发,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因户施策落实帮扶措施,依托主体联结贫困农户,三产融合拉动增效增收,政策跟进强化精准受益,推进现代农业和产业扶贫协同发展,形成苹果、酥梨、冬枣、蔬菜、生猪、奶山羊等特色区域主导产业,基本实现贫困户产业全覆盖。运用产业扶贫发展资金8.5亿元,落实产业扶贫政策。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与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利益联结机制,蒲城县“村党支部+”模式、白水县“果园托管”模式、合阳县“村村建园”模式入选全省八大产业扶贫模式,产业扶贫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其中,以“村党组织+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园+贫困户”为特点的“村村建园”产业扶贫模式,通过抱团发展优势产业,以政府整合资金、镇村组织建园、新型主体带动、产权明晰到村、优先解决贫困、增加“造血”功能、着眼长远发展、有效防止返贫的八大优势,成为我市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一大亮点。

“自打有了大棚,日子终于过得宽松了,一年下来能挣一万多元。”8月8日,在合阳县鑫登现代农业园区,合阳县城关街道办西卓子62岁的贫困户王兴明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高兴地说。像王兴明这样在园区打工的贫困户还有不少人。

该园区通过园区务工、生产承包、收益分红等方式,将生产管理承包给贫困户,每个大棚每年给贫困户3600元承包管理费,贫困户按照技术标准和产品要求,自行安排管理,产品利润的30%也分红给贫困户。这样,贫困户不仅获得了生产环节的收益,还能拿到分红收益,主动性大大提高。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建设扶贫产业园1059个,覆盖带动贫困户5.2万户14.2万人,基本实现“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

同时,我市继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坚持一村一品和全产业链开发,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种植业、养殖业、特色林业、渔业、中药材、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光伏产业等扶贫产业,确保贫困村有产业覆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个长短结合的产业。到5月底,我市种养业共带动贫困家庭5.48万户,乡村旅游带动5796户,光伏带动7642户,电商带动1613户,服务业带动4796户。

“三变”改革催生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首要的是产业兴旺,实现产业兴旺,农村“三变”改革是一把利剑。

为了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我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出台了《渭南市农村“三变”改革“千村试点”行动实施方案》《渭南市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实施方案》及有关文件,得到省农业厅肯定。在全省首家探索出“农村党组织+村级经济合作组织+产业脱贫”模式,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意见》在全市推广实施。探索出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示范章程,形成了指导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初步意见。我市承担的国家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受到农业部督导调研组的肯定。

目前,市级及11个县(市、区)制定印发了清产核资实施方案,完成清产核资任务的村507个、成员界定263个、股权量化218个,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并在县级农业部门申领证书的515个。新增合阳、白水两个国家试点县。全市确定省级“三变”改革“千村试点”村158个,已完成项目对接63个,17个村进行了分红,分红金额达1345.21万元。成立县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7个,其中5个县出台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并开展实质性业务,已发放各类抵押、担保贷款20152万元。全市设立镇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或窗口30个。

被誉为“渭北樱桃第一村”的澄城县庄头镇郭家庄是我市樱桃种植面积最大的自然村,也是我市“三变”改革的试点村之一。全村共有耕地4600亩,种植樱桃4000亩,村上主导产业明显。

在“三变”改革中,该村积极盘活沉睡资产,共清出固定资产1633.74万元,集体机动地400亩,确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29户1638人。成立了郭家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选出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会成员5名、监事会组成人3名,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总股数为1668股。其中,人口股1638股,扶贫股30股。围绕樱桃主导产业,通过合作社搭台、龙头企业带动、村民自愿入股,建成总投资1000万元、面积7000平方米的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樱桃综合交易市场,年底将实现股民分红。同时将借助企业合力建设果蔬气调冷库和现代化分级筛选生产线,最终实现壮大集体经济的目标。

绿色发展迸发持久活力

乡村振兴,我们一直在路上。

近年来,依托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我市围绕果畜菜三大主导产业,不断调整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及产品结构。

截至目前,全市水果面积发展到385万亩,总产达到463万吨;五大水果区域公用品牌全部入围“2017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榜”,总价值达123.67亿元;全市瓜菜面积发展到195万亩,产量达到480万吨,区域特色鲜明的蔬菜产业基地基本形成;全市生猪、牛、羊、家禽存栏分别达到348万头、42万头、150万头和2520万只。创建三星级以上现代畜牧园区10家,新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40个,新增市级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8个。全市引进畜牧业重点项目15个,签约资金129亿元。合阳、蒲城粮改饲试点示范县及富平奶山羊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建设进展顺利,澄城成功创建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到369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8个、市级61个),园区总面积92万亩。大荔新颖现代农业园区被确定为全省蔬菜产业转型示范点。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21个,农民合作社发展到6785个(其中国家级41个、省级196个),家庭农场发展到2102个(其中省级296个)。

绿色发展除了环境问题,还要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利用资源进行生产,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稳定农产品供给,也能很好地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

按照全产业链理念,我市突出特色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两手抓、两手硬,以“绿”为总基调,在种养、加工、销售,流通环节上整体发力,推动渭南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目前,全市有效期内无公害基地75家,绿色食品认证35家,有机食品认证43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0余件。在全部省级园区及大荔、富平、临渭、白水、澄城五县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涉及76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农产品从生产过程到进入市场销售的精准追溯。

如今,行走在田野里,随处可见农民劳作的身影,他们或采摘果蔬,或养殖牛羊,处处展示着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活力。走进村庄,只见花栖苗圃,绿绕篱墙,原来的荒地上建起了休闲广场,泥泞的乡间小路变成宽阔的水泥路或沥青路,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夹道而立……

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正在秦东大地徐徐展开。

新时代,新征程,新乡村,再振兴。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统领下,“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渭南样本”指日可待。(渭南新闻网记者张绚丽)



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