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出来的传统美味——元宵 探访元宵制作手艺人

2019-02-19 20:04:38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

大家都知道,正月十五除了携亲朋好友一起赏花灯、猜灯谜之外,对于北方人来说,都要吃上一顿传统节日美味——元宵,寓意着团团圆圆,这也是传承了千百年的习俗。

在渭南城区北塘街中段的一家手工元宵专卖点,只见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正在现场制作元宵,一袋糯米面、一桶清水、一大一小两个簸箕再加上特制的馅料,在老人娴熟的技艺下,不一会,十多个雪白滚圆的元宵就制作好了。

元宵手艺人王正顺:把糖买回来,然后再扮陷,各种原料十几种调到一块,然后用一个四方母子压成片,然后再切,调成疙瘩就好了。

这只是简单的馅料制作,要过几遍水摇出来,还得费上不少的功夫,老人告诉记者,他的手艺来自于一位老师傅的传承,从1990年开始便一直在渭南城区卖手工元宵,这一干就快30年了。如今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市场出现了很多机器化生产的元宵,但这些丝毫没能改变他对手工制作元宵的执着。

元宵手艺人王正顺:摇的能吃上劲, 能把元宵摇瓷一些,摇圆,机器摇的转速转的泡的很,人拿的容易烂,区别就在这,这元宵拿手捏,你捏不烂,机器的元宵,一吃就碎了。

其实,元宵的制作还有一个特别生动的词,叫“摇”元宵,意思是小小元宵靠相互间的碰撞、摩擦,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而元宵的制作重在一个加水和加糯米面的掌控度,水加多了不行,面加少了也不行,这也是考验一位做元宵师傅技艺的关键环节。王正顺老人说,因为是纯手工,耗时又耗力,一天最多只能“摇”出两百斤的元宵。在他的指导下,老人的孙辈、今年25岁的畅文博也正式上手了。只见这位小师傅将馅料蘸上水,撒在装满糯米粉的簸箕里。紧接着,将簸箕的一侧上下前后摇动,灰黑色的馅儿在白生生的糯米面里翻滚,很快就白了一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蘸水和滚面,元宵也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圆。由于手工制作的元宵有韧性和嚼劲,口感极好,故而吸引了很多食客前来购买品尝。

元宵手艺人 畅文博:因为这个簸箕和桌子他有一个摩擦,所以你这力度向前向后这个力度一定要把握好,再一个你这个簸箕这边手要稍微往高抬一点,不能让他掉出去,就因为这个练习了三四年老爷子才说,可以摇了,我才开始弄的。

在采访结束时,老人感慨地说,自从他退休后,他和老伴现在每月能领到6000多元退休金,他很满足,也很知足。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令他自豪的手工元宵也快渐渐摇不动了,如今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将手工元宵这份技艺传承和发扬下去。



编辑: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