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学习教育 《白水豆腐村纪事》创作体会

发布时间:2018-10-26 10:32:08

在2018年陕西新闻奖评选中,我们录制的《白水豆腐村纪事》(30分钟电视社教专题片)荣获三等奖,我在其中担任编导、撰稿和编辑工作。尽管奖次并不惹人瞩目,但也足以令人高兴,因为这是省记协对我们报送作品的肯定和鼓励!在佳作如林的电视节目评选中,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记得在2017年11月记者节时,习近平总书记祝贺记协成立80周年时,曾发去了热情洋溢又任重望厚的贺信。时隔一月,我们去白水豆腐村——尧头村拍摄村里制作豆腐的盛况。贺信言犹在耳,激励着摄制组的每个人。

在最初选题时,我们对白水豆腐的名声和尧头村的威望就有耳闻:白水豆腐享誉三秦,备受食客推崇。被誉为“豆腐第一村”的白水县尧头村不到300户人家,其中做豆腐的就有200多户,是个地道的豆腐村。白水豆腐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尧头村功莫大焉。它还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被誉为白水“豆腐第一村”。

前期调研时,豆腐村正在进行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号称“豆腐第一村”的村子,虽然临近县城,但由于沟壑相隔,交通不便,给群众的副业也带来影响。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村主任王彦忠给村上办了很多实事,填沟修路,挖湖修桥,事迹不少。村民习惯称呼村主任为“王村长”。我们接触到的村民都说,这是位能干的村长,是本村的上门女婿,曾经家里非常贫窘,后来因为自己去山西拉煤致富了,就一门心思带领村民脱贫。

白水豆腐手工技艺传承人梁小军,以做豆腐为生,和妻子兢兢业业,吃苦耐劳,他家做的豆腐远近闻名。梁小军对王村长很感念!因为道路修通后,他再也不用翻沟或者绕远路去城里卖豆腐了。

退休后寓居村里的文化人王奇戈,曾任白水文化馆馆长,对于乡土文化情有独钟。在村里的豆腐文化挖掘上,他热心厚道,为豆腐村的明天和大家一起在努力。王馆长擅长写歌词,尤其是写那些奋发向上、鼓舞人心的歌。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心里有了基本思路:电视片一定要注意围绕着致富求强的中国梦、豆腐村里诸多与豆腐有关的人事来制作:以做豆腐为生的梁小军,有着手艺人朴素而温暖的理想;村主任王彦忠想方设法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为村子的明天和贫困户的生活操劳着;文化人王馆长,则在豆腐文化的挖掘整理、氛围营造上,为村民和村子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以上这些事例,都有其个性和闪光点,能够充分反映出豆腐村人积极向上、渴望幸福、崇尚公序良俗的美好理想。因而在节目拍摄中,我有意识地分为三个方面,彼此交叉而行。一是表现以豆腐制作基本工艺为主线的非遗手工技艺展示,突出以梁小军为代表的豆腐人家的充满艰辛、收获幸福的劳动生活;二是展示以豆腐产业为主的发展梦想,着重突出王彦忠等村干部踏实肯干、圆梦家乡的赤子情怀;三是弘扬豆腐文化,深化节目内涵,以王馆长为代表,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展示豆腐文化的艺术魅力。

豆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过程辛劳繁琐,但却充满情趣。在拍摄过程中,为了保质保量及时完成拍摄任务,我们曾制定了详细的《拍摄方案》,并在关键环节的拍摄上加了要点提示,确保节目内容所需镜头无一遗漏。我们初步确定的拍摄内容如下:

豆腐制作工艺是本片的主线和明线。因而要对其整个过程要完整展示,包括选料、炕豆、脱皮、泡豆、磨浆、杀泡、过滤、煮浆、点浆以及敷豆腐等基本工序。其中磨浆是最为辛苦的一个环节。过去依赖畜力和人力推转石磨,一饦豆腐要制作出来耗时弥久。通过加工户梁小军的劳作,完整展现白水豆腐的“诞生”过程。

而在拍摄机位上也提出明确要求:豆腐制作是个很繁琐的过程,一旦开工,不能停拍。拍摄时要注意突出其关键的环节,必要时分主机位和游机位,实行双机位拍摄。完整展示豆腐制作过程中的 相关器具以及主料,诸如:土炕、石碾、石磨、细布、大铁锅、大水缸、摇桨架摇浆架、专用柜。优质黄豆、当地优质水源、石膏、姜黄等。

在拍摄效果上,要突出白水豆腐的特色:“白、嫩、细、筋、香”。通过豆腐这一“物”,来反映相关人物的思想情感:通过梁小军的豆腐制作,展示这一传统劳动的辛劳和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王馆长的讲解,突出白水豆腐的文化渊源和文化特色;通过村主任王彦忠的思想,突出基层村干部的主人翁意识和公仆情怀。人物拍摄时,加工户突出其技艺特征及其勤劳朴实的品质;村主任突出其心怀全村、情在贫困户的基层干部的责任感;对王馆长则要突出其高屋建瓴式的文化智慧。

记得节目拍摄时,正值寒冬。地处渭北台塬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白水,几乎到了滴水成冰的时候。在拍摄手记中,我曾写到:这一段天气很冷,但也有好处,把雾霾冻跑了!车子出了渭城,一路向北,暖阳下都是青绿的麦田,头顶、远处都是蓝湛湛的青天!坐在密封良好的车子里,很容易让人有错觉,以为外边也是和暖如春!真走出去,才知道这里已经是确确实实冬的味道了!

当时拍摄的豆腐手工技艺传承人梁小军,被我们戏称为“梁掌门”。他是一个朴实的手艺人,同时又有一些小商贩的机灵。这个产业的支撑与发展,需要的就是这样踏实而又有心计的劳动者。记得在拍摄现场,梁掌门把一桶桶打好的豆浆倒进一口海子缸里,接着用热气腾腾的大锅水浇上去,是为“杀泡”,目的是去除豆类等腥味。然后,再把杀过泡的豆汁混合物倒进悬挂在大锅上的纱布包里。这个纱布包用一大块上好纱布,四角搭在一个十字形的木架上,像是一只浑圆而大的棉花球。

随着梁掌门的来回推动,纱眼里淅沥的浆水流在大锅里。锅下,熊熊的炭火在燃烧,一股股的蒸汽在缭绕。这道程序为煮浆。在每一个日头的运行中,梁掌门和妻子孙引娣日复一日地辛苦忙碌,养老抚幼,用做豆腐支撑自己平凡而充实的人生。这样的日月,他们已经过了二十多年。

手忙嘴不闲,梁掌门说,以后就不准烧散煤了,因为有污染呢,村里准备通煤气呢。气通了后,烧锅也省事,也干净了。他的话语里有着向往。的确,为了治霾,国家的力度大到超出过往,在一切能想法的事体上都在动脑子。梁掌门所在的村子,有着百十多户人家,过半数的农家以做豆腐为生。进入到腊月天,在外务工的回来后,做豆腐的队伍庞大了,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豆腐,以供春节之需。这样的产业和需求,都需要国家的正确引导。我觉得,此行拍摄并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任务,更担当着媒体的责任。因而,在随后的编辑过程中,务必以一个新闻从业者的使命感,做出一档无愧于民、无愧于心的好节目。

王村长是一个典型的忙人,他很少能完整地听你说话。往往说到一半,他就会有想法出来打断你。这位忙碌的村长,为着他们的豆腐产业,为着村子里家家户户的“豆腐人家”,辛勤耕耘,忙碌奔波,堪为人范。拍摄中,我们对王村长这个人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具体到豆腐上,他专门给梁家修建了农家门头,打造“豆腐人家”,很受村民爱戴。梁掌门和他妻子告诉我们:他们村上有一首村歌,说的就是卖豆腐,而且这村歌还是村长唱的!

记者要做有心人。节目采制,除了提前做方案,还要在拍摄过程中竖起耳朵,睁大眼睛。因而听到这话,我觉得这是一个亮点,当场记下后,随后和王村长商量听听他们的《村歌》。接下来,我们在村部的电脑上有幸看到这首响彻在村民心目中的《村歌》,意蕴深厚,旋律流畅,难怪深得村民喜爱:

一声声割豆腐吆喝了几百年 一股股豆花香香遍了大秦川 魂牵梦绕的尧头伊尔呀白水哟豆腐哟 第一村 咱老百姓的好家园 好呀么好家园……

之后,我们了解到,创作歌曲的就是文化人王馆长,这首鼓舞人心的歌曲成为豆腐村的《村歌》,随后也被我们用在了节目中。王馆长很健谈,话语不紧不慢,即能打开,又能收拢。他虽然视力不好,但思维清晰,耳力很强。豆腐村的《村歌——割豆腐》,记载着王馆长诸多记忆和乡愁,歌词朴实优美、新颖凝练,为群众喜闻乐见,成为豆腐村的文化标志。

完成拍摄后,进入节目的后期制作。同行们都知道,拍摄仅仅只是节目的前期备料,而后期制作则最终形成节目。在前期和后期,编导的思索不能停止,要对素材进行翻检、提炼,择其菁华,创作精品。因而在编辑过程中,我觉得需要注意的地方大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必得有明晰的编辑思路,精良的制作手法。豆腐加工,头绪颇多。编辑时要理清思路、突出主线,设计副线,突出豆腐加工的过程,突出反映人物的种种心路历程。在节目制作中,要求解说简练,画面富有美感,现场要有感染力,音乐熨贴,编辑流畅。二是高尚的思想情感,热情饱满的社会责任。表现人物要客观真实,有细节有高度,整片充满正能量,客观而全面地展示出豆腐村的精神风貌,力争制作出一部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优秀的电视纪录片。

为了让节目结构清晰,我们在后期编辑中精益求精,以分章小标题形式,把整片划分为四个相对独立而又有关联的部分,分别为:《豆腐第一村》、《豆腐的诞生》、《豆腐的文化》以及《腊月豆腐村》,完整地表现了节目主旨思想,表达了电视专题的社会情感以及建设美好明天的理想信念!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共党员,我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最具教化效应的电视媒体,理应是“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奋进凯歌”的最有效载体。只有在工作中认真学习“三项教育”,坚定“四个自信”,保持赤诚的人民情怀,我们所制作的节目才能成为凝聚人心、聚集民族之力的伟大的作品!这或许就是长期的一线工作、坚持精益求精的创作风格,最终让作品不平庸,有个性。这就是《白水豆腐村纪事》一片给我的启示吧。

具体到《白水豆腐村纪事》电视片本身,其在思想性、艺术性各方面,都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体现了家国情怀,反映了群众呼声,因而得到人民群众和行业人士的认可和表彰。在今后的电视节目制作中,我们将谨记习总书记对于新闻从业者的期望,牢牢把握这个伟大时代的脉搏,为民使命,为国担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电视艺术节目!(作者:渭南广播电视台文化精品工作室《白水豆腐村纪事》节目编导  张彬荣)

编辑:苏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