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临渭区皮影——民族文化的瑰宝

2018-11-29 10:54:44 来源:临渭文化旅游

皮影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

皮影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至今仍在中国保留着它的原始风貌,堪称“国宝”、“中华一绝”,十三世纪左右传入西方,被尊称为“电影始祖”。

渭南临渭区自古是中国皮影之乡,是皮影发源地。

临渭区皮影的特点是:以上等牛皮为原料,刀工精细,线条明畅,设色艳丽,所雕帝王宫殿,佳人绣阁,才子书房,军营帅帐,桌椅门窗,花木怪石,无不逼直;文臣武将,才子佳人,工农兵商子,男女老少形象生动,惟妙惟肖。是中国皮影的上乘之作,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渭南临渭皮影(陕西东路皮影)作为中国皮影的重要支派,萌发于西汉时期,经过历代演变发展,在明、清趋于成熟,清朝中叶达到了鼎盛阶段。清代剧作家李芳桂是临渭区蔺店李十三人村人,他写的《春秋配》、《火焰驹》等十大本碗碗腔皮影剧本,把皮影推上了艺术的高峰。“一杆旗”(杜升初)演唱的皮影曾经红遍了陕西东府。老腔艺人张怀英,张坤名扬二华潼关。德庆皮影社唱红了陕甘两省。文革期间临渭区皮影受到了很大破坏,许多皮影、道具被当作“四旧”销毁,皮影戏也遭禁演。改革开放以来,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皮影班社得到了迅速恢复,成立了数个皮影协会。近几年来,皮影协会组织了2次皮影展演,华县皮影和陕西东路碗碗腔皮影分别被列入了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临渭区一些民间皮影班社常年在外演出,仅2007年一年,老腔就在上海、杭州、西安等地演出100余场,央视和省市电视台演出50余次。2008年奥运会期间,雨田社的皮影在北京演出了300余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渭南临渭皮影就走出了国门,多次被邀请赴欧洲、美洲、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演出,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为了保护这一民族文化瑰宝,振兴皮影产业,临渭区博物馆从2001年开始征集皮影戏箱,加以保护研究,使这一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至今已征集清代珍贵文物1000多件,并举办临渭皮影展览,对广大市民和皮影爱好者免费开放参观欣赏。来源:临渭区旅游发展委员会 李军民

编辑:苏笑